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对山村农家夫妇教育三个孩子相继成了博士研究生的艰难历程和感人肺腑的故事。他们虽生活贫困,但品格高尚,不坠青云之志。父母文化有限,却能为孩子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他们关注的不仅是孩子肌腹的温饱,更重视他们心灵的健康、性格的坚强。
1.以身示范,让孩子读书、做人
河南省伏牛山下有个鲁山县,在县城偏远的山外有个熊背村。在这贫困的穷乡僻壤,住着林修德和黄兆安夫妇。林修德1960年高中毕业,高考时成绩优秀,但因政审不合格而无缘迈进大学门槛。黄兆安在湖南念过初中,可因家贫而辍学务农。他们俩带着共同读书而不能的遗憾,到大西北柴达木盆地谋生时相识而成亲。妻子和大儿子回到家乡熊背村,加入了当地贫困户的队伍。在这里,他们的二儿、三儿也相继出生。当地农民既没知识,对生活也毫无奢望。但老林夫妇却人穷志不短,他们给儿子分别起名叫国基、国华和国荣,希望他们都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这对夫妇自己读书的志愿没能实现,决定把孩子培养成功。他们首先从自身做起,给孩子树立读书的榜样。白天,他们一起出工,劳作于垅亩;晚上,他们无论如何疲劳,也要克服困难,挤出时间,翻出一些读过的旧书、旧报,挑灯夜读。父母的学习兴趣,给了孩子们极大的感染。在父母读书时,他们不仅喜欢听,有时还拿过那些书报比比划划地互相评论着,各说各的理,互不相让,有时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即使三个孩子入学后,在这种良好的家风影响下,他们也从不贪玩儿,有时间就读书。两代人热爱学习,共同读书的风气始终不衰。
点击: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无不希望子女努力学习、认真读书。但和林氏夫妇有极大的差异:前者是逼着孩子读;而后者则是以身示范,在自己读书的过程中,影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二者的收获当然也不会相同。
孩子们的生活、学习问题,对当年豫中山区的任何农户都是难以支撑的压力,许多人家的孩子都会因此失去学习的机会,从小就成为家庭的小劳力。但林修德夫妇没有随波逐流,尽管他们一家也食难果腹,穿着褴褛,仍然勒紧腰带,从牙缝里抠出钱来,不仅供三个孩子念书,还给他们买一些辅导资料,又特意订阅了文学杂志《奔流》,让孩子在课外大开眼界,加浓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当孩子们上初中后,这位嗜书如命的父亲又给儿子买回大批世界名著:《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高尔基的许多名著。后来连《俄罗斯作家论》等文艺理论书籍也能摆上这个农家小院的书桌。林家三兄弟虽身居乡野,但他们的眼界却大大开扩,这些名作有如甘霖、乳汁,滋润着他们茁壮成长!
点击: 以知识丰富孩子的营养、开拓孩子的视野、净化孩子的心灵,可谓林氏夫妇的明智之举,在孩子身上所起的效应,无疑要优于锦衣美食、助学陪读和择师选校。
林修德夫妇不仅为孩子成材创造条件,更重视他们道德品质的培养,让他们先成人、再成材。有一次,三个孩子做完晚上的作业感到饥饿,在家里没找到吃的,就背着父母到别人家的地里挖了几个红薯回家煮了吃,结果被母亲发现了。这位平日温和的母亲对孩子的错误决不手软,把三个儿子都打了一顿,并要求他们立刻去向物主道歉,又到自家的地里挖了红薯做为赔偿还给人家。从此,兄弟3人都牢记着母亲对他们怎样做人的教诲。在他们空无一物的四壁上贴满了做人的名言、警句和数理化公式、英语词汇。林家三兄弟就在这种既贫穷又格调高雅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着。
2.自立自强,为孩子铸造坚强性格
林家三兄弟上中学后,他们的生活更加困难了。除了衣食的需求举步维艰,更有不菲的学杂费,简直令他们难以招架。正是在这种困境中,磨炼了三兄弟坚强的性格。为了给孩子们凑学费,林修德既种田又代课,还要在日理万机的繁忙中抽出空儿到镇上去打短工。挣来的钱都一分一角地积攒起来,专款专用只能用于孩子交学费,即使全家吃薯叶也不能动用这笔钱!
最让做母亲为难的,是三个孩子的穿戴。她没钱去买,只能靠一针一线的缝补。村里不通电,在一盏昏暗的小煤油灯下,不知她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以致眼底出血,眼泡肿得像个核桃,但却舍不得去医院治疗。为了孩子,她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累都能受。有一回,二儿子需要一种辅导材料,要到洛阳才能买到。这位母亲竟连晚饭都没吃,连夜翻了两座山,到公路上又爬上一辆运煤车,当晚赶到洛阳,忍受着饥寒坐在新华书店的台阶上熬到了天亮,买到资料之后她又匆匆赶回来,让儿子感动得热泪直流!
父母为儿子读书含辛茹苦、无私奉献,在困境中自立自强、愈挫愈奋的精神,深深地感染、教育了儿子,不仅促使他们奋发向上,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铸造了不屈不挠的性格,培养了自立自强的精神,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3.共渡难关,比翼齐飞
国基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县重点中学,令全校师生瞩目。但他在学校里生活十分简朴:吃得最省、穿得破。他从来不在食堂买菜,长年吃母亲给他腌的红薯叶。有时饭也不买,只吃从家里带来的煮红薯。同学们嘲笑他穷,他也毫不介意。有一次,同学把他露脚趾的鞋子扔了,他就光着脚上课。周末光着脚翻山越岭走回家,以致两脚磨得流血。母亲看了,心疼得直流泪!小国基却安慰妈妈说:妈,这些困难我都不怕。只要饿不死、冻不死,我就能好好读书。
林修德夫妇看见国基的同学总欺负他,怕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就把孩子转到一所普通中学去。在这里,国基一如既往,仍然以他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格受到师生们的欢迎和关爱。
点击: 择良师、选名校,成为当今众多家长追求的目标,成为教育界的一大时尚。但投名师、入名校的学生也并未人人成龙、个个成凤。相反,因为家长们忽视了子女的特长,否认了个性之间的差异,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后患无穷!林氏夫妇的明智之处,在于他们注重的不是学校的牌子,而是从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为出发点。
国华读中学时,穿的裤子是妈妈用两条旧裤子拼凑成的,不必说质量低劣,就连颜色都不一样。母亲担心儿子不能接受,可懂事的儿子却高兴地穿上裤子说:妈,我不怕别人笑话,我只要学习不落后就行!
点击: 这种贫贱不移、荣辱不惊的品格实在可钦,可敬又可贵!它绝非国华感情的一时冲动,而是林氏良好家风在新一代身上的继承与弘扬!
从1987~1997,林家三兄弟不仅以优异成绩考入名牌大学,而且先后进入北大深造。目前,林国基已是北大国际政治系的博士;林国华从北大中文系研究生班毕业,已考入美国哈佛大学读哲学博士;林国荣在北大经济系读研时,因学业出众而被清华邀请读博士。林氏三兄弟的不凡学业和造诣,不仅为家乡、父母争了光,也成为北大百年校史上的一段佳话。
在他们成长的漫长而艰辛的路上,亲子之间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故事啊!
面对孩子们收获的一个又一个喜讯,饱经风霜的林修德夫妇真是百感交集!多年来他们梦寐以求的上大学的梦想,终于由儿子们实现了!但是,孩子们大学毕业后,却攀上了一个又一高峰,这对殚精竭力的林氏夫妇实在是更加沉重的担子。尽管生活举步维艰,但这对有志的夫妇决定咬紧牙关,继续全力以赴地支持儿子勇攀高峰。
早已懂事的儿子们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他们面对深造的机会也曾有过动摇和怯步;但父亲坚定地告诉他们:在金钱与求知发生矛盾时,你们一定要选择求知,用钱的事由我们来做!
让林氏夫妇最欣慰的是:三个儿子在学业上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骄人成绩,而且兄弟三人还筹资为父母在鲁山县城买了一套两居室的新房,让父母安度晚年。他们正以真心挚爱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编辑语丝
父母,永远是孩子的表率
林家三兄弟成人、成材的故事,不仅感人至深,且为天下父母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教子经验。
经验之一:以身示范,言传身教。林氏三兄弟,无论修学修德,皆以父母为榜样,他们从父母身上汲取无尽而宝贵的精神营养以充实自己,无论对他们感悟人生、丰富内涵、净化心灵、磨炼意志和升华人格,都起到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积极作用。也可以说,正是林修德夫妇时时处处的表率作用,完成了对孩子人格的塑造,为他们的成人、成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铺平了前行的道路。
然而,今天却有许多为人父、为人母者,竟以其无德的言行损着自身的形象,并在其子女的心目中留下了太多的遗憾!
南方某报载:有位小学六年级的张姓女生,毕业考试结束后,父母为放松女儿的身心,举家报团去云贵一线旅游观光。一路上,老爸老妈对爱女关怀备至:每次乘旅游大巴,老妈总是指挥老爸冲锋在前,一人拎包5个,抢占4人位置,对那些站立一旁的老弱妇幼竟熟视无睹!吃饭时,10人一桌,老妈每次都手疾眼快地往女儿碗里夹鱼夹肉,吃不了就扔掉,谁管他人?!途经一些偏远山区,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光背赤足的孩子在路边挖野菜、捡牛粪,有的地方竟连厕所都没有??于是,老妈便不失时机地谆谆教诲女儿:你不好好念书将来就在这地方生活,跟那些野孩子一样!
悲哉!如此的言传身教,其后人将以何种姿态立身社会、直面人生?!
经验之二:究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穷是一种可贵的财富它早已为古今中外无数成功、成材者的实践所证实,勿庸置疑。林家兄弟正是因其穷,才懂得了一粥一菜来之不易,才懂得了珍惜每一个铜板,为了革命的需要;正是因为穷,他们才能时时处处地激励自己,即使顿顿吃腌薯叶,天天穿百纳衣也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也正是因为穷,才使他们发愤图强、自治自立,把穷作为勇攀高峰的内驱力,愈挫愈奋,愈穷愈勇。正是这种不被困难压倒、不向贫困折腰的可贵精神,构成了林家两代人高尚的风骨,也是林家三兄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走向成功、走向辉煌的重要原动力。
经验之三:良好的家风。家风,由家庭成员素质所决定,反过来又对家庭成员起一定的作用。林家两代人因袭不断的浓厚的求知家风,使林家三兄弟养成了博览群书、广开视野、不断探索的良好学风。而父母的吃苦耐劳、勤俭持家、艰苦奋斗的美德,又在林氏三兄弟的身上得到了传承和弘扬。
可钦可敬、可歌可颂林氏夫妇成功的教子之道!